——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纪实
在人民大学南路的一个小胡同里有一所特殊的学校:这里的老师,有兢兢业业的耕耘却没有“桃李满天下”的收获;这里的学生,有纯真烂漫的笑脸却没有聪慧伶俐的大脑。这就是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——海淀区教委所属的唯一一所专门对智障儿童进行义务教育、康复训练的公办学校。近日,笔者走进校园,揭开特殊教育的面纱,聆听特教园丁的故事,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学养和师德,更是好传统的风采,好规矩的力量。
为师之规,首在仁爱
初见海培中心学校的老师们,笔者的第一印象就是:这是一个充满爱的集体!他们的面容温和从容,折射出的是筑于心底的温情,是融入细胞的爱心。
海淀培智中心学校校长于文的一席话印证了笔者的判断:“老师要有老师的规矩。海培这个团队的规矩,以‘仁爱’为基础。”
“仁爱”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,仁爱的根本是爱人、助人、利人。这一理念在海淀培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和发挥。在海培,满满的都是爱的故事……
孙萍是一名语言康复教师,19岁便与海培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她永远记得,在她入职头一年的一天,班上的一个12岁男孩突然拉了裤子。作为一个也只有19岁的小姑娘,面对这样的紧急状况,紧张、不安、羞涩涌上心头。看着学生迷茫无助的眼神,孙萍告诉自己:处理急难就是特教老师的分内之事。就这样,她有了第一次给学生换裤子的经历。这样的情景,在海淀培智时常上演。给孩子擦鼻涕、擦口水、换裤子……这就是特教老师的日常。点点滴滴总关情。对于学生来说,说她们是老师,倒不如说她们是母亲。
爱是细致入微的关怀。智障孩子不仅智力、心理异于一般儿童,其骨骼、肌肉等身体机能的发育也有很大差别。为此,学校时时处处关照孩子的特殊性,将这份爱融入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。比如上体育课,为了防止孩子摔伤,校园铺设了质地柔软的塑胶操场;考虑到智障孩子不可能像普通儿童一样整节课都精力旺盛地跑跳,校园设置了很多休闲椅,方便孩子们随时休息。该吃饭了,阳阳(化名,文中学生均为化名)不能吃高蛋白的食物、康康需要饭菜软烂些、小伟不能吃太咸……这些都是老师们考虑的细节。爱在平常处,爱在细微中。特教老师的爱不求光彩照人,只愿淡定平凡。
爱是发自内心的理解。有人说,爱的最高境界是理解。海培的孩子们,大多数不仅仅只是学习上有一些困难,他们可能是满口污言秽语的秽语症患者,可能是会突然情绪狂躁的自闭症儿童。在普通人眼中,他们会违反社会规则,会遭人讨厌,但在爱的基础上,特教教师们会用专业的视角看待这些“有特殊教育需要”的孩子,用真心的理解解读孩子独特的心理密码。亮亮是一个自闭症男孩,个子高高大大,脾气也不小。刚刚接手这个孩子时,班主任许明杰老师与他的沟通并不顺畅,亮亮发起脾气时,甚至追打、拧掐老师。面对孩子时常表现出的暴力,年轻的许老师没有敬而远之,更没有体罚呵斥,而是战战兢兢地走近他、理解他,倾听他无法诉说的内心需求。慢慢地,许老师找到了亮亮的节奏,与他成为了朋友。现在,每次上课前,许老师都会问他:“亮亮,你是要休息还是要上课啊?”亮亮总会告诉他:“亮亮要上课。” 是理解让亮亮真心喜欢上了课堂!
爱是“望着背影”的祝福。作为特教老师,看不到学生成绩单上那一串闪亮的数字,看不到“学子尽乾坤”的美好前景,他们的爱显得更加寂寞。全国“紫金杯”优秀班主任曲丽云来到海培已是第23个年头,从她班里走出去的学生很多,但20多年来,回到学校看望老师的却寥寥无几。“我理解他们不愿意被打上‘智障’的标签。不回来看我,就代表他们与社会融合得很好。只要他们过得好,我就放心了。”听到这样的朴素话语,相信无人不为之动容。这样的爱,真正是轻轻流淌却超越本性的人间大爱;这样的情,真正是至真至善、最高尚最纯净的感情。
为师之规,重在责任
孟子说:“人皆有恻隐之心”。选择特教行业的年轻教师,最初可能仅仅因为一部感人的电影、一个榜样的事迹,而激发了这最朴素的恻隐之心。然而梦想总是美好的,现实却是残酷的。当听多了“傻子老师教傻子学生”的误解与偏见,经历了“纵有浑身理想却无法实现”的挫败和考验,时光沉淀,激励他们留下来的,不再是盲目的激情,而是生命中不可放弃的责任。
校长于文已经伴随海培走过了28个春秋。“我是被学校的孩子们留在这里的。”回忆起她的“孩子”,于校长十分动情——那是她入职的第一年,一个寒冷的冬天,洁净的天空飘着零星的雪花。“咚咚咚……”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,于校长的妈妈打开房门,只见一个白胖胖的小男孩,手里拿着两个红苹果站在门口。小男孩见开门的不是于老师,先是愣了一下,但当他环顾屋内,目光扫到了于老师的身影时,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,高兴地放下两个苹果就走了。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,但于校长懂得:学校放寒假了,她的“孩子”想她这个“妈妈”了!“留下来,为的就是孩子那无邪的微笑,那毫不设防的依赖,这就是责任。”
韩愈的《师说》中这样概括师者的责任:“古之学者必有师,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海培的老师们,将爱与责任融入特教事业中,用心诠释着另一个层面的“传道受业解惑”:
传道——传还人尊严之道。于文校长提起了多年前的一幕:一个在普通小学上学的智障孩子,一天很委屈地跑来向她诉苦:“于老师,他们用东西扎我手,我不哭。因为我知道他们就是为了让我哭。”看着这个小小的坚强的孩子,于校长又心疼又难过。是啊,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、面对社会的疏远甚至排斥,智障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,时常被焦虑、无助困扰着。而特教人的责任,就是守护这些“折翼的天使”,教他们“文明、勤奋、自强、自立”,帮他们在残存的技能中进步成长,让他们将来从学校、从家门走出去,能够快乐地融入社会,做到有尊严地生活。
受业——受成长亟需之业。特殊教育不是教孩子们去考清华、北大,不是让孩子们成为文学家、科学家。特教的首要目标,是针对学生的差异,传授最亟需的生存之道。在海培,老师们借助校园里的实景斑马线、红绿灯让孩子学会过马路;教他们分辨五角钱与五元钱的差别,让孩子学会买东西;打电话如何拨号码、迷路了如何求助……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常识,恰恰最为学生们需要。当无语言的孩子第一次开口叫“妈妈”,当从未离开过家长的儿童学会了独自乘坐公交上学,当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生活能够自理,当走出校门的学生找到了力所能及的工作……特教老师的这份责任就有了支点,有了希望,有了分量。
解惑——解社会之惑。海淀培智从建校起就是一个开放的环境,不管是普校教师、公务人员、社会大众,这里都是他们师德教育、道德建设的阵地。因为海培赋予自己的,不仅是对学生的责任、对家长的责任,更是对社会的责任。老师们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一位前来交流的普校老师,在交流结束时拍摄了一张照片。照片中,一个脑瘫的孩子坐在轮椅上,脚上穿着一双价值千元的球鞋。照片下写着一行小字:“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贝。” 哲学家黑格尔说:“存在即合理。”作为“正常人”,也许你会嫌弃这些孩子的残缺,但你是否想过他们也是妈妈的天使;也许你会否定这些孩子的价值,但你是否想过这就是生命存在的形式。“特殊”的儿童引发人们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,让人们学会包容和尊重;“特殊”的儿童提醒人们差异的存在,让人们学会珍惜拥有,让社会更加和谐——这就是海培给予社会的启示。
为师之规,贵在坚守
“非知之难,行之惟难﹔非行之难,终之斯难。”在海淀培智,笔者见到了多位坚守特教岗位10余年甚至20余年的“老兵”,他们将责任化为动力,将人生与特教事业紧紧相连,与孩子们共同进步,展现了太多精彩。特教教师的规矩,在这份坚守中闪光。
他们坚守岗位、坚守学生。采访时,一张照片深深地打动了笔者:照片中,树上积雪未落,地上是一条刚刚清扫出的小路。一位老师左背右挎地在雪里赶路,脸躲在羽绒服大大的帽子里,全副武装地抵御着寒冷。她是送教上门教师杨铁梅,每天穿梭于海淀区的大街小巷,顶风冒雨,无论寒暑,在“一个人的长征”路上一走就是11年。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残障程度严重,有的肢体移动困难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;有的患有疾病,需要长期服药才能保全生命。杨老师不仅为学生进行动作康复训练、讲授文化知识,还组织他们走出家门,去参观学校、游览天安门,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找寻希望。就是这样,杨老师坚守着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承诺,每天从一个苦难奔向另一个苦难,为绝望中的家庭带来一丝光亮,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种下一片绿洲。杨老师是海培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,在这里,许许多多的“杨老师”不畏辛劳,对学生不弃、不离,书写着默默奉献的无言诗篇。
他们坚守事业、坚守理想。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”对于海培的领头人于文来说,她有一个“特教梦”:“我要看到中国的特教事业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,与国际接轨”。“爱的本质是专业”,这是每一位海培教师的共识。为了提高专业技能,学校坚持“科研为先导”的理念,立足学生需求,坚持科研实践,承担起了国家级、市级、区级研究课题,探索出了一整套培智教育训练方法,成为国内自闭症教育训练权威学校。学校的校本课程在全国展示,并被多个省市学校选用;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,连续3项研究成果获北京市政府奖励,“个别化理念下自闭症课程体系的研究”获首届教育部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,许多教师成为全国知名教师……沉甸甸的荣誉背后,映射出的是特教教师们对事业的忠贞、对理想的执着。
爱、责任、坚守,这就是海淀培智中心学校28年筑梦路上最温暖的底色。相信有了这些好规矩的熏染支撑,有了这些好传统的代代传承,特教园丁们定能不忘初心,为智障孩子绘就更美好的未来。